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貧窮社會學
Sociology of Poverty 
開課學期
106-1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學系  
授課教師
黃克先 
課號
Soc6005 
課程識別碼
305 6221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社207 
備註
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50人
外系人數限制:16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61Soc6005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貧窮,是人類社會中亙久存在的現象,在特定時空下則會被標示為問題來處理,進入到現代工業化社會後,它更是諸多社會問題中最被重視的一個。社會學者長期以來,亦致力於「貧窮是什麼」、「人為何貧窮」、「什麼機制促成了貧窮」、「貧窮如何被再製」等問題的探索,試著從個人、家戶、鄰里、社會制度、政經結構、文化環境等各種角度切入,以釐清各種貧窮相關問題。政策制定者據此也訂定出各種脫貧方案或消滅貧窮的計劃。這些試圖理解及介入貧窮的行動,也進而塑造或影響了當代貧窮的面貌及窮人的生活。

本課程試圖以三個部分來幫助同學,以社會學的視角理解「貧窮」。首先,我們會討論貧窮的定義、一般對貧窮理解的方式有何問題,以及從社會學的角度可以如何理解貧窮。然後,我們將進一步討論貧窮的社會成因及後果,尤其關注資本主義、國家、社會網絡、教育、文化等因素,與貧窮之間的關係,試圖析理出製造貧窮的社會機制。第三部分,我們將透過各種深描的文本,聚焦在各種貧窮的人的具體處境,而不只停留在理論及研究的抽象空談。藉由報導文學及民族誌工作者的眼光,進入貧窮者的生活,也藉此看見貧窮與不同社會人群產生的關係。最後,我們希望一同思考,當前我們所面對的貧窮是什麼樣貌,我們又該該如何面對它,是要介入或是不介入,要介入又該如何介入為妥。
 

課程目標
待補 
課程要求
二、課程要求

(一) 課堂參與(共40%):

 課堂隨機小考或作業(25%):即隨機挑選幾次上課,在第一堂時以選擇題,詢問該週應讀之文本內容;或針對文本內容,指派相關問答題小作業。

 課堂互動(15%):課堂討論活動,同學分組進行的討論與分享。

(二)3份個人報告(共60%)

 作業A:挑某種「貧窮的人」(不一定是課綱上有的,但討論中請清楚且有根據地界定你報告中的「貧窮」何意),透過新聞媒體或社群媒體 (如ptt、DCard、臉書)的文本,討論這種人如何被再現? 為何如此被再現? 背後有何社會、文化、政經因素在作用 (15%)  

 作業B:在你的生活週遭,尋找你認為「貧窮的人」(不一定是課綱上有的,但討論中請清楚且有根據地界定你報告中的「貧窮」何意),做訪談或參與觀察,同時分析他/她的貧窮是什麼樣的貧窮? 為什麼會貧窮? 有什麼樣的機制在其中運作著? (20%) 

 作業C (期末報告):緩解或脫離貧窮的方案,內容請包括 (1) 現象描述 (2)現象分析 (3)方法:請包括如何取得資源、如何有效運用資源、成本利益評估 (4) 預期成果及困難。請儘可能運用我們讀過的或自行搜尋的文獻來支持你論點的合理性。 (25%)

 請勿抄襲,違者本課程總成績以59分計。

(三)加分的課堂口頭報告:

同學可在第八週10/30以前,向老師主動報名,針對Part 3「貧窮的人」的幾個主題(男性勞工、性工作者、單親媽媽、無家者、窮老人、窮青年、原住民)的主題進行課堂報告,報告內容除了課綱安排的書目外,可自行搜尋資訊,亦可做跨國或跨時的比較,以讓聽報告者得到有系統、有邏輯、有趣的內容為準,時間約30分鐘。原則上,每週負責的不超過4個人,額滿為止(若有組內分工不均狀況,請主動向老師反應)。參與各組之同學,可依表現,加學期總分最多5分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請見各週進度 
參考書目
請見各週進度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1  Week 1 (9/11)
導言:貧窮的社會學,社會學的貧窮?
介紹課程及課堂規則

試問:我們印象中,社會上誰最常、最愛討論「貧窮問題」?在社會學的教育過程中,我們關心這個問題嗎?這個問題,值得關心嗎?
 
第2週
9/18  Part 1: 定位「貧窮」
Week 2 (9/18)
何謂貧窮:從物質匱乏到發展能力

(0) Sen, Amartya (2001)《經濟發展與自由》,劉楚俊譯。台北:先覺。第四章:〈貧窮即能力剝奪〉,頁113-138。(請自行至Ceiba公布欄處下載)

(0) Vollmann, William (2016)《窮人》,徐麗松譯,新北:八旗。〈我認為他們窮〉頁48-70 (請自行至Ceiba公布欄處下載)

觀看日劇「無聲的貧窮」(Silent Poor) 「Дユя⑦Ь кヤ」第一集。回去後請以何謂貧窮為題撰寫觀影心得,可提及劇中最讓你印象深刻的話或人物行為,亦可給予評價。同時,也可評估其情節究竟只是戲劇,還是有可能在真實世界中發現? 心得在下次上課時繳交紙本,遲交不計分。

補充資料:
*李易駿 (2006) 〈社會排除:流行或挑戰〉《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》第十卷第一期,頁1-47。

討論:看一看台灣「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生活狀況調查」的內容,討論這些問題背後想像的「貧窮」為何?若由你設計,你會增加或刪除什麼問題,為何?
 
第3週
9/25  Week 3 (9/25)
人為何而窮:歷史與社會學的角度

(1) Graeber, David (2012)《債:第一個5000年》(Debt: The First 5000 Years),孫碳、董子云譯,北京:中信出版社。第五章:經濟關係中的道德基礎簡論,頁87-123

(2) Simmel, Georg. 1971. The Poor, in D. Levine (ed.) Georg Simmel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, Chicago: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, pp.150-178

討論:按著讀本的邏輯,試著設想一種可以救助匱乏者,但又不製造貧窮的制度

補充閱讀:
*Lewis A. Coser. 1967. The Sociology of Poverty: To the Memory of Georg Simmel. Social Problems, Vol. 13, No. 2 (Autumn, 1965), pp. 140-148
*王永慈 (2005)〈台灣的貧窮問題:相關研究的檢視〉《台大社工學刊》,第十期,頁1-54。
*孫健忠 (1999)〈社會價值與社會控制:以社會救助為例〉《台大社工學刊》,第一期,頁77-109。

討論:我們應該幫助窮人嗎? 用什麼方法? 背後究竟帶有什麼樣的預設?
 
第4週
10/02  Part 2: 貧窮的社會成因與後果

Week 4 (10/2)
陷人於窮的結構及變遷:階層化及經濟鉅變

(3)蘇國賢 (2014)〈階級與階層〉,《社會學與台灣社會》,台北:巨流。頁122-149。

(4)林宗弘 (2009)〈台灣的後工業化:階級結構的轉型與社會不平等,1992-2007〉,《台灣社會學刊》,第43期,頁93-158。

補充閱讀:
*蔡明璋 (1996)《台灣的貧窮:下層階級的結構分析》,台北:巨流。
*王宏仁、蔡明璋 (2006)《台灣全志卷九:社會志社會階層篇》,南投:台灣文獻館。
* Polanyi, Karl (1989) 《鉅變:當代政治、經濟的起源》,黃樹民等譯,台北:遠流。第六~十章,pp. 145-226
*郭俊巖、王德睦 (2008)〈全球化下脫貧策略的政治經濟背景研究〉《東吳社會工作學報》,第十八期,頁105-134。

 
第5週
10/09  Week 5 (10/9)
國慶彈性放假:撰寫作業A「再現貧窮」

請挑選某種「貧窮的人」(不一定是課綱上有的,但討論中請清楚且有根據地界定你報告中的「貧窮」何意),透過新聞媒體或社群媒體 (如ptt、DCard、臉書,請交待你搜集資料的方法)的文本,討論這種人如何被再現? 為何如此被再現? 背後有何社會、文化、政經因素在作用。
在下一次上課第一節課時繳交紙本,逾時不候,遲交不算分。
 
第6週
10/16  Week 6 (10/16)
「家」連帶:互助、拖累與糾葛

(5)Putnam, Robert (2015)《階級世代》(Our Kids),李宗義譯。新北:衛城。第二章:家庭,頁71-111。

(6)Stack, Carol. 1974. All Our Kin. New York: Harper and Row, pp. 32-44

討論:在華人文化 (乃至於台灣) 中,貧窮家戶內的情況,與讀本中描寫得有何不同?

補充閱讀:
* Liebow, Elliot. 2009 [1967] 《泰利的街角》,黃克先譯。新北:群學。第三章、第四章。
*呂朝賢 (2007) 〈貧窮動態及其成因:從生命週期到生命歷程〉,《台大社工學刊》第十四期,頁167-210。
* Fernandez-Kelly, Patricia. 2015. Towanda, in The Hero’s Fight: African Americans in West Baltimore and the Shadow of the State.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, pp. 213-231.
 
第7週
10/23  Week 7 (10/23)
貧窮與教育�養:階級再製與代間流動

(7) Willis, Paul. 2013[1977] 《學做工:工人階級子弟為何繼承父業》(Learning to Labor: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Work),秘舒、凌旻華譯。中國南京:譯林。頁13-35, 67-101.

補充閱讀:
* Lareau, Annette (2011) Unequal Childhoods: Class, Race and Family Life. Berkeley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.
* Putnam, Robert (2015)《階級世代》(Our Kids),李宗義譯。新北:衛城。第二章:學校教育,頁179-245
*藍佩嘉 (2014)〈做父母、做階級:親職敘事、教養實作與階級不平等〉,《台灣社會學》27: 97-140。
 
第8週
10/30  Week 8 (10/30)
貧窮與軟硬兼施的國家:救濟、犯罪化與新自由主義的「投資」

(8) Soss, Joe et al. (2011) Disciplining the Poor: Neoliberal Paternalism and the Persistent power of Race. Chicago: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, pp. 1-17

(9)洪伯勳 (2015)《製造低收入戶》,新北:群學。頁62-99

補充資料:
Wacquant, Loic. 2009. Punishing the Poor: The Neoliberal Government of Social Insecurity. Duke University Press.
呂朝賢、王德睦 (2011)〈我國社會救助法令與措施的二項弔詭:區域性差別待遇和分窮陷阱〉。《社區發展季刊》133,期頁187-196。

請在此次上課結束前,報名Part 3的課堂報告。
 
第9週
11/06  Week 9 (11/6)
貧窮與社會資本:鄰里關係、犯罪化與貧民窟(ghetto)

(10) Putnam, Robert (2015)《階級世代》(Our Kids),李宗義譯。新北:衛城。第五章:社區,頁247-288。

(11) Desmond, Mathew (2017) 《下一個家在何方》(Evicted),胡訢諄、鄭煥昇譯,台北:時報,頁384-404。

補充資料
* Rios, Victor (2011) Punished: Policing the Lives of Black and Latino Boys. New York: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.
* Goffman, Alice (2014) On the Run. Chicago: University of Chicago
*蔡明璋、倪家欣 (2010) 台灣貧窮家庭的社會支持:兩個低收入戶樣本的分析。《研究台灣》第六期,頁83-112。
 
第10週
11/13  Week 10 (11/13)

「貧窮的人有福了」:宗教信仰、慈善與規訓

(12) Desmond, Mathew (2017) 《下一個家在何方》(Evicted),胡訢諄、鄭煥昇譯,台北:時報,頁318-330; 342-353。

(13) Sullivan, Susan Crawford (2011) “I Don’t Get to Church Anymore: Capacity, Stigma, Exit, and Religious Individualism,” Living Faith: Everyday Religion and Mothers in Poverty. Chicago: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, pp 156-177.

討論:東方的宗教傳統和信仰,是否對貧窮有不同的想像;其社群對窮人的互動方式及建立的關係,是否也有不同?

補充資料:
*齊偉先 (2016)〈宗教與慈善的合與分:現代宗教慈善實踐的挑戰〉,《思想》第三十期,頁211-228
*丁仁傑 (1999)《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: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》,台北:聯經
*齊偉先,2010,〈現代社會中宗教發展的風險意涵:台灣宗教活動規劃所體現的「選擇 的親近性」〉,《台灣社會學》,第19期,頁1-54。
 
第11週
11/20  Week 11 (11/20)
歸咎個人還是社會?:「貧窮文化」的爭議與再思

(14)Lewis, Oscar 2010[1966] The Culture of Poverty, in Gmelch, G et al. (eds) Urban Life: Reading in the Anthropology of the City. Long Grove: Waveland Press, pp. 175-184

(15) Duneier, M (1999) Sidewalk. New York: FSG, pp. 44-80 (有未出版之中譯)

討論:究竟有沒有「貧窮文化」的存在?

補充資料:
*Liebow, Elliot. 2009 [1967] 《泰利的街角》,黃克先譯。新北:群學。第二章。
* Small, Mario, David Harding and Michele Lamont (2010) Reconsidering Culture and Poverty. ANNALS 629: 6-27.
* Lewis, Oscar (2004) 《貧窮文化-墨西哥五個家庭一日生活的實錄》,丘延亮譯。台北:巨流。
*呂朝賢、王德睦(2010)〈1960年代以降美國貧窮理論〉《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》,第十二卷第一期,頁149-195。
 
第12週
11/27  Week 12 (11/27)
撰寫期中作業,不上課

作業B:在你的生活週遭,尋找你認為「貧窮的人」(不一定是課綱上有的,但討論中請清楚且有根據地界定你報告中的「貧窮」何意),做訪談或參與觀察,同時分析他/她的貧窮是什麼樣的貧窮? 為什麼會貧窮? 有什麼樣的機制在其中運作著? 什麼最該被歸咎/因?
在下一次上課第一節課時繳交紙本,逾時不候,遲交不算分。

 
第13週
12/04  Part 3: 貧窮的人


(這個部分,儘可能挑選貧窮者具體生活形態的深描敘事,以更具體細緻理解其行動邏輯、意義體系及真實處境)

Week 13 (12/4)
貧窮的男人:男性氣慨、身體資本及養家薪資

(16)魏明毅 (2016)《靜寂工人》,台北:游擊文化。頁82-140

補充資料:
*林立青 (2016)《做工的人》,台北:寶瓶。
*謝國雄 (2013)《港都百工圖》,台北:中研院社會所。
*李安妮 (1994)〈對傳統貧窮研究方法的省思: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〉《婦女與兩性學刊》,第五期,頁165-183。

 
第14週
12/11  Week 14 (12/11)
貧窮的女人:母職、福利與性工作

(17)鈴木大介 (2016)《最貧困女子》,陳令嫻譯。台北:光現出版。頁80-109; 116-154

補充資料:
* Edin, Kathryn and Maria Kefalas. 2005. Promises I Can Keep: Why Poor Women Put Motherhood before Marriage.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. Introduction, pp. 187-213
*Hoang, Kimberly Kay. 2015. Dealing in Desire: Asian Ascendancy, Western Decline, and the Hidden Currencies of Global Sex Work. University of
California Press
*王德睦、何華欽 (2006) 台灣貧窮女性化的再檢視,《人口學刊》第33期,頁103-131。
*薛承泰 (2008) 台灣地區兒少貧窮:1991-2005年的趨勢研究,《臺灣社會學刊》第40期,頁89-130。

 
第15週
12/18  Week 15 (12/18)
客座演講:我認識的無家者及「脫遊」(暫定)

講者:楚怡鈞(台北市社會局遊民專責小組督導)

(18)人生百味 (2017)《街頭生存指南》。台北:行人。頁132-142。
(19)李玟萱 (2016)《無家者》。台北:游擊文化,頁58-107。

補充資料:
*Snow, David A., and Leon Anderson. 1993. Down on Their Luck: A Study of Homeless Street People. California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.
*許華孚、陳治慶,《發現社會底層的遊民——遊民之形成、被害經驗與治理之論述》。臺北:一品。
*戴伯芬,2014,〈底層勞動、消費貧窮與都市漫遊者:台北市街友田野記實〉。《台灣社會學》54: 233-265。
 
第16週
12/25  Week 16 (12/25)
貧窮的老人與青年:世代、經濟全球化與發展困境

(20) 藤田孝典 (2017)《貧困世代》,賴芯葳譯。台北:高寶。頁24-68。
(21) 藤田孝典 (2016)《下流老人》,吳怡文譯。台北:如果。頁53-83。

補充資料:
*林宗弘等 (2011)《崩世代》台北:勞陣。
*山本昌弘(2016) 《社會為何對年輕人冷酷無情》,方瑜譯。新北:立緒。
*NHK (2015)《無緣社會》,鄭舜瓏譯。新北:新雨。

 
第17週
1/01  Week 17 (1/1)
元旦放假:思考脫貧計畫的可能

補充資料:
*Wright, E. O.. 2015.《真實烏托邦》,黃克先譯,新北:群學。

若對「貧窮與族群」議題感興趣,可自行閱讀:
*林徐達 (2012)〈貧窮的文化反思:三位原住民的生命話語與意義〉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》,八十六期,頁133-177。
*蔡友月,2007,「遷移、挫折與現代性:蘭嶼達悟人精神失序受苦的社會根源」,《台灣社會學》,13: 1-69。(讀頁17-54即可)
*郭俊巖、黃明玉 (2010) 原住民在都市謀生的艱辛歷程之研究:以三個受助個案為例,《弘光學報》第五十九期,頁60-77。
*鄭婷尹 (2012)《 臺灣原住民族貧窮因素之研究》台北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。

 
第18週
1/08  Week 18 (1/8)
期末考週

撰寫期末報告:緩解或脫離貧窮的方案,內容請包括 (1) 某個貧窮相關之現象的描述 (2)對該現象的分析 (3)說明方案:請包括如何取得資源、如何執行、如何有效運用資源、成本利益評估 (4) 預期成果及困難。請儘可能運用我們讀過的或自行搜尋的文獻來支持你論點的合理性。(坊間有許多脫貧方案、計畫的書寫,可以參考其原理,但請勿照辦。這份報告,主要還是展現你一學期來學習的成果,重在融會貫通。)

1/12日 (週五) 下午五點以前,將紙本交至系辦之授課老師信箱,逾時不候,遲交不算分。